衛冕“軸承之都”瓦房店還需培育優勢 |
發布日期:2011-3-24 11:23:11 |
作為我國軸承工業搖藍之一的遼南小城瓦房店,頗受軸承產業之益,軸承不但為地方財政貢獻了三分之一左右的稅收,而且也使瓦房店的名字隨著這個產業的不斷壯大而引人注目。于是,瓦房店市乘勢跟進,決定申請“中國軸承之都”。由于瓦房店地區軸承產業的銷售額已占全國同行業銷售額的20%以上,更因該地區具有軸承產業的傳統優勢,所以,2007年底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正式授予瓦房店市“中國軸承之都”的稱號。
當地的軸承業界人士對此感到欣喜和驕傲的同時,也認為,瓦房店市的“申都”之路雖然比較順利,但在國內裝備制造業全面振興,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戴上這頂桂冠的瓦房店市在衛冕之路上卻不會走得一帆風順。 依托瓦軸成長起一批企業 20年前,瓦房店市的軸承企業尚不足10家,時至今日,已有軸承生產和配套企業600余家,企業集團9家,年銷售收入126億元,占全國軸承總產量的20.39%,產品涵蓋10大類型,暢銷國內并遠銷海外8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瓦軸為代表的企業還擁有國家認可的軸承檢測實驗室,國家級的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和全國知名品牌的軸承,軸承產業已無可爭辯地成為瓦房店市第一大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瓦房店市的軸承產業之所以有如此快速的發展,瓦軸的作用不可替代。具有70年發展歷史的瓦軸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技術裝備的力量已走在了國內同行業前列,但是,瓦軸和其他老國企一樣,生產經營也曾出現過困境,減員、分流、下崗也成為瓦軸不可回避的事實。然而,正是這些下崗和離退休職工成為了振興瓦房店地區軸承產業的寶貴財富,而且這批勞動力和技術人員數量眾多,成本低廉,不需再次培訓學習,即可投入生產。 任何一個在瓦軸從事生產和技術的離崗人員,在瓦房店不愁找不到一個崗位。有資金的可以獨自創辦一家軸承企業,沒有資金的,可以到私營軸承企業打工。另外,瓦房店地區的小型軸企,在生產協作中也往往借助瓦軸技術力量的優勢,在產品銷售上,無形之中也沾了瓦房店這個軸承工業故鄉的“光”。因此,僅僅十幾年,瓦房店市軸承產業就出現了方興未艾的發展態勢。 如今,以瓦軸為龍頭的軸承產業,已成為瓦房店市的標志性品牌,而且其產業鏈在不斷拉長,產品也朝著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方向轉變。在此基礎上,瓦房店市軸承產業培訓基地已掛牌,開始全面培訓軸承人才,投資4800萬元的軸承質檢中心和投資1800萬元的實訓基地已開工建設,預計明年5月末即可投入使用。 地方政府竭力培育產業優勢 :瓦房店市把打造軸承產業基地和軸承銷售集散地作為工業強市戰略的重中之重,采取了諸多強有力的措施保證其健康發展。 首先是政策上的扶持。如當地幾個環境優越的工業園區,在招商過程中,軸承企業優先準入;在地方政府掛牌保護的企業中,軸承企業占據多數席位;在政府有關部門所確定的重點服務對象中,軸承企業依然排在前列。其次,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渠道,創造與外界溝通并展示形象的良好環境。近年來,市政府曾多次牽頭在國內一些比較知名的城市舉辦軸承產品展銷,為一批自身力量有限的軸承企業提供市場機會。政府投資建造瓦房店軸承貿易市場,在固定集中的交易場所展示瓦房店的軸承產品優勢;成立瓦房店市軸承企業協會,設專人管理,并為企業提供服務。 “軸承之都”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在考察瓦房店市“申都”過程期間,曾透露這樣一組競爭性信息:世界八大軸承企業在中國全部落地,陸續建立了近30家軸承企業,總投資達4.5億美元,初步形成9億套生產能力,使我國軸承工業固有的比較優勢被嚴重削弱。國內市場中,天馬,人本等民營軸承企業和以慈溪為代表的軸承產業集群在迅速崛起,大有后來居上之勢。 其實,“軸承之都”的潛在壓力還不止于此,瓦房店軸承行業自身存在的弊端也在逐步顯現。一是產品趨同,600余家軸承企業的產品銷路大都集中在幾個工業門類上,而且因為產品相同或相近,迫使一些廠家不得不搞價格競爭,犧牲了利潤。二是生產成本漲幅巨大,而軸承產品漲價有限。軸承產品的主要原材料是鋼材,而近年來鋼材的價格不斷攀升,可是軸承因為生產廠家多,生產程序相對簡單,使產品很難同步漲價,結果只有不掙錢或少掙錢維持生產。三是許多中小軸承企業安于現狀,不愿在形象包裝或市場開拓上花費更大的氣力。據了解,在瓦房店市的600多家軸承企業中,幾乎沒有在媒體上做產品宣傳的。四是軸承裝備水平不高,高端產品研發能力不強,企業管理水平相對粗放,經營視野比較狹窄,只限于市場目前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并未涉足市場的預期研發。五是除瓦軸外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而瓦房店市的目標是,到2010年,全市區域軸承生產及配套企業產品年銷售收入要達到200億元,年均增長17%。主要產品的精度,性能、壽命和可*性達到同期國外大公司同類產品水平。 “中國軸承之都”能否如期前行,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