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軸承行業現狀 |
發布日期:2011-3-24 11:27:23 |
1.新興中小民營軸承企業的優勢與困惑 新興企業的優勢首先是機制,在與國企享有同等財稅政策情況下,其社會負擔少,用人機制活,勞動生產率高,營銷機制活,可以采用十分靈活的手段參與市場競爭。少數企業大打降價牌,國企一般是不敢采用這種方法。國企的產品質量一直置于國家有關質量監督與檢測部門的監督之下,再則國企的領導素質相對較高,決不會因企業短期利益而作出公開違背政策的決定,而只能在產品質量,服務上下功夫……。雖然新興中小企業有機制的靈活性,但如果用系統工程的思想來分析,就不難發現他們的劣勢。 新興中小企業在經歷了技術模仿階段,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后,在國企離退休人員的幫助下,技術上逐漸接近國有企業水平,并在局部領域取得了經驗性的突破或創新,逐步走向資本競爭和產品創新競爭。這時,面對競爭對手,沒有可以模仿的,要想繼續快速發展,必須*企業自己去創新,這是他們繼續發展所面臨的劣勢之一。 在技術創新方面,服務于這些企業的技術人員,已不能適應企業進一步的發展,老的“專家”局限于幾十年工作經驗和有限精力,已不可能有實質性的創新,而年輕的技術人員,多是精力充沛但缺少鍛煉,實際經驗不足。在這些企業中,一方面擁有一個招之即來、揮之而去的龐大的人才庫;另一方面,缺少真正的技術上的頂梁柱,創新能力低下,常常是事倍功半,這是劣勢之二。 在管理方面,這些企業發展為門類齊全、職能完善的“中型”企業后,缺乏具有全面協調能力的戰略性人才。在實際運作中,常顧此失彼,且企業各部門間不能協調發展,主要表現為決策的隨著性和投資的盲目性,浪費驚人,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根本癥結。 2.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優勢和劣勢 談起國有大中型企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其處境的艱難,不平等的用工機制造成的人浮于事、市場萎縮、庫存增加、資金困難、設備老化、企業辦社會及亂攤派問題,嚴重困擾著企業的發展,使這些企業的管理苦不堪言。此時此刻,很多人想到的是突出重圍,人心思相關。其實,這些企業有很多的優勢,只是未能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和加以利用。如能深化分析其優勢,揚長避短,定能扭轉國企的困境,將劣勢變優勢。 (1)基礎規模優勢 這些企業已經具備規模生產能力,雖然設備陳舊、精度差,但只要加以改造,即可改善或改進其精度。如已經使用二、三十年的老設備,理應報廢更新。但從經濟角度分析,這些舊設備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淘汰,只要能認真修理,對部分精密部件進行更換,用新技術進行嫁接,達到經濟實用的精度應該沒問題。這樣既可以改進質量,增加技術儲備,又能發掘企業潛力,提高生產能力和效率,這就是創新。與新型的企業相比,雖多出了一塊改造費用,但卻省去了投資的那部分資金。 (2)人力資源優勢 在這些企業,有眾多經驗豐富的工人和高級管理人員。有訓練有互、優勢互補的穩定的職工隊伍,而且真正的技術人才正是那些年齡在30至50歲之間,非不得已不愿承擔跳槽風險,在崗位上默默奉獻而又不被重視的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技師和高級技師們。這些人才是企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優勢,對用工不對等矛盾,可以借助政策去引導和利用。管理人才方面,這些企業更是人才經濟,財務、經濟、生產、技術、營銷和政工等專家級人才俯首皆是,只是在相互之間的協調上難度更大些,更需理順和明確各自的職責,以利人盡其才,盡量減小內耗,在用人機制上,應該借鑒民營中小企業的經驗。 (3)品牌優勢 國有大中型老企業,在行業一般都有較好的聲譽,而且軸承產品大都有方向性,有定點目標,圍繞各自重點進行產品研究,在品牌、信譽和已經建立起來的銷售網絡方面,存在顯著的優勢,只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利用,沒能充分發揮最大效能。 就目前而言,這些優勢只是一種客觀存在,只有把國企這些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的優勢,才能有效地改善企業的生存環境,增強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今天,我們所面臨的一個十分緊迫的課題就是要研究優勢的利用和劣勢的轉化,在這方面,國企和民營企業都沒有可以借鑒的模式,只有創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